省级教学团队
  (点击: )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公布200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82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2008年教学团队评审推荐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08)6 号]精神,各高校对教学团队的评审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组织和推荐申报,经省评审委员会评选并进行公示后,确定以山东大学刘桂真为带头人的运筹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51个教学团队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现予以公布。

希望各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好省级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全省高校教师要以省级教学团队为榜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 作,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八年十月十日


200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名单

 

学校名称

团队名称

带头人

类别(本科/高职高专)

山东大学

运筹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桂真

本科

山东大学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

于良春

本科

山东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徐向艺

本科

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曾名湧

本科

中国海洋大学

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

樊廷俊

本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刘永红

本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栾述文

本科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市场营销教学团队

梁文玲

本科

青岛大学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于海生

本科

烟台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宋宜斌

本科

济南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王琦

本科

聊城大学

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尹汉东

本科

山东科技大学

土建类专业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本科

山东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教学团队

张学义

本科

青岛科技大学

化工类专业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书圣

本科

青岛理工大学

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吕平

本科

山东建筑大学

房屋建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崔艳秋

本科

山东轻工业学院

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谢益民

本科

山东交通学院

交通土建工程教学团队

唐勇

本科

山东农业大学

园艺本科专业教学团队

王秀峰

本科

山东农业大学

蚕学本科专业教学团队

牟志美

本科

青岛农业大学

传播学专业教学团队

赵晓春

本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刘家义

本科

泰山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团队

白波

本科

滨州医学院

临床护理学教学团队

王兴华

本科

济宁医学院

卫生检验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本科

山东师范大学

世界史教学团队

王玮

本科

曲阜师范大学

运筹学教学团队

张玉忠

本科

山东财政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教学团队

刘新英

本科

山东经济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团队

张新

本科

山东工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本科

山东艺术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教学团队

田川流

本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品牌与企业形象教学团队

苗登宇

本科

山东政法学院

刑法学教学团队

曲伶俐

本科

临沂师范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

金银来

本科

德州学院

哲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朱秀英

本科

滨州学院

数学建模教学团队

张全信

本科

菏泽学院

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李洪奇

本科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团队

匡奕珍

高职高专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刘哲

高职高专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魏光峰

高职高专

威海职业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王亚盛

高职高专

烟台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王枚

高职高专

东营职业学院

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李勇

高职高专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

张桂云

高职高专

滨州职业学院

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

孙国荣

高职高专

淄博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教学团队

高爱国

高职高专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港口机电专业群教学团队

王信友

高职高专

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戴丕昌

高职高专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盛振文

高职高专

 

 



 

 

山东工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一、建设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工科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工程型、应用型 IT人才,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 “智能信息处理”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校企联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学科和专业建设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本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8 年获批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操作系统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训教程》(第2版)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 等奖; “计算机学科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先后获批山东省精品课程。《ORACLE DBA核心技术解析》入选“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NITE)”指定教材;《服务外包概论》《ITO接包实务教程》入选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十二 五”规划教材。“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 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均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获批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2、人才培养

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8人。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学生达60人次。

近三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山东省人社厅统计数据)分别高于全省同期平均就业率的8.7、3.42和9.8个百分点。

3、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5 人,其中教授9人,占总人数的36%,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占总人数的60%,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 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委员2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另外,本专业聘有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兼职教师3人、外校专家2人。

4、科学研究

近 五年,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10余篇论文发表于《计算学报》、《软件学报》、《通信学报》 等国内顶尖期刊上。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有137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6项。多项研究成果通过省科技厅的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5、服务社

智能虚拟矿井通风系统”、“基于组件的三维医学辅助可视系统”均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智能虚拟矿井通风系统”解决了矿井通风作业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有待 解决的问题,例如:测量工作繁重、实际运作成本高、反馈信息数据的滞后性通风系统效率低、实现系统局部或整体的可控性和可视化困难等,为矿井安全生产、救 灾决策、生产规划等提供了可靠支持,在节能增产方面为矿山企业增加经济效益2亿元。“基于组件的三维医学辅助可视系统”已经向多家医学院、医疗研究机构提供服务。使人们更容易掌握信息可视化在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可视化在医学领域的推广和普及。

与山东省最大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企业之一山东师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及山东省IT 龙头企业浪潮集团等联合开展服务外包软件人才的工程化培养。采用全新的模式,强化工程训练,密切企业合作,造就基础好、工程实践能力强、日语/韩语/英语 优、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外向型软件研发人才;坚持“面向日韩,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的宏观发展战略,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优势,10年来已为烟台 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软件企业(近1/3是外企)输送了1742名高质量、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人才。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牵引,紧扣质量主题,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师资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环境,通过三年的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优质特色专业,为山东省 “蓝黄经济区”和全国的IT产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2、具体目标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省重点学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硕士点建设的目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做好专业建设规划,明确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具体目标包括: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2名,培养7-9名青年骨干教师,聘请10-15名兼职教师,带领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教学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使得75%的青年教师获取博士学位,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2)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方向课程群、数据库方向课程群、人工智能课程群等设置课程结构,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关系,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建省级精品课程2门。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占到总学时的35%以上。对开发工具类课程进行采 用“边讲边练”“边练边考”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由现在的“程序设计基础”和“ACM程序设计”2门课程逐渐扩大到“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等6门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中。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把企业金牌讲师引入课堂,积极探索“双导师制”,保证应用型 人才培养质量。

(4)建设计算机专业实践平台,积极建立并利用好现有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工程中心。根据各方向课程群建设的需要,与各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合作,新建实践基 地和工程中心2个;能够定期举行有效的实训活动,实行产学研的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等工作,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

(5)引入“创新工作室机制”,加强计算机文化创意发展,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每年举行1次校际创新设计大赛。合理配置已有的软硬件资源,以利创作好的计算机作品,从而推动计算机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6)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除了用好自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再编写“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编写包括实训类教材、电子教材、试题库等立体化教材5部。

(7)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和智能信息处理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举办学术报告5次,举办学术会议1次。并努力把这方面的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支持教学改革。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实践主线

结合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状况和需求趋势,积极探索和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主要内容有:

(1)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方法,强化计算思维、工程思维和职业素质训练;

(2)创新评价方法。将工程能力评价引入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3)创新训练环境。建立以企业真实环境为背景的训练仿真环境;

(4)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从一年级的初级职业素质培养,到高年级的能力训练,企业始终参与并逐渐强化;

(5)改革毕业设计方法。从工程性、技术性、有用性、完整性等角度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6)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教学过程和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机制;

(7)加强产业跟踪。建立产业跟踪机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

(8)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专业教程的质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提供依据;

(9)坚持“面向日韩,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的宏观发展战略,建设好省级的校企联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强化工程训练,密切校企合作,造就基础好、工程实践能力强、日语/韩语/英语优、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国际型软件人才。

(10)加强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竞赛等有影响的学科专业竞赛中再有新突破。经过3年建设,毕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以省人社厅统计数据为准)。

2、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培养,完善教学条件

在研究和分析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依托省重点学科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研究型教学条件。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开放式课程结构。在参考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基础上,加入专业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构建具有共性和可变性特征的课程结构框架。通过共性特征实现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和稳定性,通过可变性特征支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

(2) 改革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造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提高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针 对性和创新性,更加贴近工程实践。建设并利用好“IT附属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浪潮优派孵化器”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形成与社会需求紧 密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3)完善课程体系的协同机制。根据专业特点、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建立教学实施协同机制,做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等不同教学环节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4)引入项目驱动的能力训练课程。将企业项目案例引入到课程体系,通过角色体验,使学生了解业务流程,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5)加强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加大图书资料投入,使专业图书达10万余册。经过3年建设,新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新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编写包括实训类教材、电子教材、试题库等立体化教材5部。

(二)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团队建设方案和名师工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均合理的教师队伍。着重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主要内容有:

1、实施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方案,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组建专业方向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实践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及应用能力培养等提供师资保障。

2、建立灵活、务实的聘任机制,邀请国际国内卓有影响的学者,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3、加大物色和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加快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科研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经过3年建设,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到5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5%,有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达到20%,双师型教师达45%。

(三)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现有的三个层次产学研合作体制,充分利用山东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的建设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多方面的深入合作,从人才到技术产品,为社会提供全面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1、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培养

依托山东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软件开发工程中心、多媒体应用工程中心、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IT 附属工厂、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发展。开展创新项目培育,参与或主持横向课题研究8项,技术服务到款额500万元。 开展兼职教师聘任、教师服务企业、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建等工作常态化。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注重产学研结合,旨在提升教师的科学实验能力,吸纳少量优秀学生 参与;校级工程中心注重校企间的产学研结合,吸纳相当数量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IT附属工厂和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注重发挥企业实训能力强的优势, 旨在提升广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吸纳少量教师参与。

2、以科研促教学,以改革保质量

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优质资源,每年争取省部级项目2-4项,横向合作项目5-10项,课题年进帐经费2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争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篇以上,被SCI、EI、ISTP收录30篇以上。

3、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推广激励知识创新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吸纳学生进入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中心的创新工作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完善学生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使科研服务教学常态化,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机制。

(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依托山东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理性实践能力。建设校企联合工程实训中心,设计编写循序渐进的、适合教学的典型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为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以合作企业为载体实施“三段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三段”,即按照课程开设,实现专项能力实践、综合能力实践、创新 能力实践的三阶段性实训;所谓“递进式”,是指三种能力培养按照能力形成的先后过程,由低到高依次展开培养),积极开展专业实验实训管理模式、实验实训项 目开发、实验实训相关制度以及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另外,要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满足实训体系的发展要求。

(1)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IT附属工厂,与企业及实训单位合作,发展服务外包,开设企业冠名实验班,提高学生就业 能力。特别为大四的学生提供可选择实训课程,以提高其理性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争取再建设5个以上面向就业的实习基地与实训基地,把计算机专业 实验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在建立健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下,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要求,积极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体 系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跟踪学术前沿,创新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立和完善相关实习实训基地制度。进一步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4)建立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指导和实训考核办法及成绩评定标准等。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着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以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在原8家校企合作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新领域,再与具有代表性的5家软件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建成“理论与实践相融、知识与能力兼顾、共性与个性相长、求实与创新并重”的多功能校外实训基地。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本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服务山东IT产业和服务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中心,发挥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依靠专业优势与合作企业的优势,继续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理念,不断为社会输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毕业生。

充 分利用山东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和三个校级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优势,对在校学生进行培养和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在先后为 烟台信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在职员工200余人次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新局面,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科研 开发与成果转让推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与信息等服务。

(六)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

通 过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拓展专业方向,辐射带动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建设,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将建设成果幅射到本校的电 子技术专业、信息科学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专业群的师资队伍与校企合作建设,改进专业群的实验条件建设,共享建设成果、实现多方 共赢。具体如下:

1、专业群人才培养建设

依 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进行课程建设。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基础技能、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很多是相同的,其中“计算机学科导论”、“C 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基础课都有较高的共享性,因此要在课程体系中建立以1门国家级 精品课程和6门省级精品课程为代表的专业群精品课程平台。

由 于专业群中专业相关性,实训基地中的实训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建设和使用维护成本。师资与部分专业课程也可以共享,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 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必将提高整个专业群的专业水平,同时其它专业的共同建设也为重点专业在综合实力、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支 持和保障。专业群内所有学生共享优质教学成果,提升专业能力,拓宽就业面,形成专业群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多方共赢的良性局面。

2、专业群的科学研究建设

依托山东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山东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高专业群的科学研究水平。每年争取省部级项目2-4项,横向合作项目 5-10项,课题年进帐经费2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争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篇以上,被SCI、EI、ISTP收录30篇以上。

3、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设立专业带头人;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学习,提高专业教师学历层次,博士达到75%;聘请10名以上的兼职教师。

4、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建设

依托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将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引入专业群建设中,提高专业群的应用能力培养。在本专业校企合作基地中,扩大相近的专业群学生联合交叉顶岗实习的比例。

5、专业群的实验条件建设

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群可以共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实验室,扩大软件人才实训实验室的服务能力。

 

相 关 链 接

学院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山东工商学院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电话:0535-6903541                    邮编:264005

Copyright(C) 2019-2020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