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
未来智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于2017年,牵头单位为山东工商学院,协同单位包括山东大学、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烟台分所、山东师范大学、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艾欧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心主任范辉,二级教授,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计算机学会监事、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类)、CCF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CCFYOCSEF济南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VR专委会委员。现任山东工商学院科研处处长。
范辉教授所负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先后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资助经费6000万元)、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专业(群)(资助经费2000万元)、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经费300万元)。主讲的《操作系统》获批国家精品课程,所负责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核心系列课程”获批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所带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并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单位、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成员单位,主持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1项。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15篇,主编教材5部,其中主编《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训教程》(第3版)被确定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先后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范辉教授长期致力于信息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所负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智能虚拟矿井通风安全系统、点光源LED航标灯器等研究方面,已在全国确定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多次在国际会议及相关学术机构做特邀学术报告,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内多家企事业单位。
中心整合利用各协同单位资源,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物联网五个方面开展研究。立项以来,在SCI、EI检索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32篇;承担国家级课题4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课题4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7项;承担地方企业委托重大课题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捷瑞JDAP大数据应用平台”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大数据解决方案;“捷瑞智慧案管平台”荣获2018年度中国信息化(智慧公安)最佳实践奖,并将成果转化为“数据警务可视化合成作战平台”,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中心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32人次。其中立项建设以来引进(培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人,山东省自然科学省属高校优秀青年联合基金项目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5个。
中心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依托,联合山东大学、浪潮集团、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协同单位,实施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输送高层次、应用型急需人才。立项以来培养博士后8名,博士研究生77名,硕士研究生511名,本科生5360名。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1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3个;获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中国煤炭教育协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中心以开放的姿态和国际化的视野,邀请国内外信息产业相关组织、个人加盟,在人才流动、成果交流、平台共享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与Mont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Georgia、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建立了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立项以来,承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国内学术教学会议25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660人次;与境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项目12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赴我校进行指导交流126次。